泰国旅游特色文化

个人学习 21 0

泰国十大地道特色

泰国作为佛教国家,其寺庙是文化、历史和宗教的象征。在这些宗教场所,信徒和游客都沉浸在一片宁静与庄严之中,遵守一系列严格的规定,以保持崇高的宗教氛围。

首先,进入寺庙时的脱鞋习俗不仅是一种卫生规定,更是对神圣场所的尊重。这一传统实践凸显了在宗教场所维持清洁、神圣状态的重要性。(如有戴帽子,也需要脱掉哦)

其次,要注意穿着得体整洁,不露肩膀和膝盖。在寺庙的内部,静谧是信仰活动的基石。而在文明礼拜时,人们往往采用合十的手势或者跪拜礼,这是一种表示尊敬和虔诚的举止,是对佛陀教义的肯定。

曼谷玉佛寺

其他注意事项 1.进入寺庙时,不要踩在门槛上。因为泰国人认为门槛就是佛祖的双肩,踩门槛被视为不尊重佛祖,所以你需要跨过门槛哦。 2.寺庙内的佛像不要随意触碰。 3.在寺庙内遇到僧侣,行合十礼表示尊敬。(女性不要触碰僧侣) 4.寺庙内禁止抽烟和大声喧哗。 5.拍照留念时,可以双手合十,记住不要用剪刀手。(有些寺庙不允许拍照,请留意当地的指示)

泰国旅游特色文化

寺内,除玉佛殿外,大多重要建筑的屋顶有尖顶装饰,这是该佛寺的 一大特色。尖顶装饰是王宫建筑的标志,也只有王宫、王寺建筑才允许在 屋顶上建尖顶装饰。计有先王殿和帕坎他拉佛堂屋顶的尖顶、藏经殿屋 顶上的尖顶、尖顶佛堂屋顶上的王冠形尖顶等。每个尖顶都有赛璐珞、彩 瓷、金箔等装饰,璀璨夺目,加之寺内众多佛塔的尖顶,可谓“尖顶排空、千 峰竞秀。”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尖顶建筑是藏经殿和先王殿两座紧靠的建筑 上的尖顶。先王殿的玉米芯形的巴壤塔尖顶最壮观,它用彩色瓷片装饰, 其顶端有冲天分叉长矛,其上又复加王冠装饰。藏经殿四棱锥体的尖顶 最秀丽,它是用彩色赛璐珞装饰的。

佛寺的第二个特色是衬托建筑,华丽多彩。最显眼的是色彩斑斓、高 6米的巨魔塑像,共有12尊,成对地作为佛寺守护神矗立在各大门的两 旁。尊尊身披盔甲,手执魔棍、双目圆睁、青面獠牙,真可谓凶神恶煞。它们都出自古典名著《拉玛坚》中的人物,即十头魔王及其儿子和战友。其 次是佛殿、佛堂门口的佛界天国中的各种动物铸像。如先王殿前的上半 身是人,下半身是鸟的人鸟(紧那罗)雕塑、青铜人鹿贴金铸像、尖顶佛堂 前的手执魔棍的鸟头、人身的青铜金翅鸟铸像、这些栩栩如生,非人非兽、 非人非神的形象,却是泰国艺人经过想象,运用想象手法创作的作品。最 后是佛殿、佛堂建筑墙面、壁面、梁柱、基台、阶梯、山墙、门、窗包括门楣、 窗楣的装饰,无不镶嵌彩色玻璃、瓷片、珠母、浮雕等。如头戴王冠的金翅 鸟抓蛇的雕塑、石阶两旁的五头蛇的雕塑等。殿、堂内画满彩色壁画、大 小贴金的铜佛像林立。真可谓流金溢彩、金碧辉煌

佛寺的第三个特色是佛寺四周长1公里的画廊壁画,也即是《拉玛 坚》故事连环壁画。共178幅,绘画面积居泰国佛寺壁画之首。每幅壁画 都有诗歌作说明。壁画在构图、光线、透视、色彩等画技方面已受到了西 方绘画的影响,但仍保持了强烈的民族传统画法。它是泰国绘画史上转 折时期的代表作。

《拉玛坚》已不完全是《罗摩衍那》的翻版,它经过改写,其主题巳由宣 扬印度教改为宣扬佛教;成了一部深受泰国广大佛教信徒喜爱的佛教著 作。在玉佛寺中画《拉玛坚》除了宣扬佛教外,还有一个目的是神化国王。

泰国旅游特色文化

画中的人物是平面的,不是立体的。人、物不讲透视、比例,没有阴 影、明暗。人物周围的建筑、山河、树木与人物不成比例,常常是人大、物 小。如人坐在屋内,站不起来,站起来,人比屋高。这是因为首先让观者 知道屋里有人,业不考虑人与屋的比例,如要考虑比例,人会画得很小,不 明显。壁画中有的人物面部、脚画的是侧面,身子画的是正面。这是因为 脚画侧面最能让观者明白这是脚,画正面不好表示。至于面部与身子不 协调,据说泰人认为画侧面更能体现人的美。神、佛、没有年龄的显示,都 不画胡子。按泰人的信仰,神、佛是长生不老的。人的脖子常画3道横 线。有时, 一幅画中为了突出人物,如神、佛、国王、王后等或建筑的尊严 或重要性常以色彩区分,如用黄色或白色画肤色。个别婆罗门教的主神 按传说中的描述的肤色上色。有时重要的建筑物涂以红色或贴上金箔 因为泰人认为黄皮肤,颈有3道沟都是泰人对人的一种审美观念。而红 色、白色象征神圣、崇高。至于贴金箔更显珍贵、神圣。画中的天神、仙 女、国王(大多在宫殿内)、后妃等上身常不穿衣服,只有佩戴或悬挂的缨 络、珠宝等饰物。因为泰国天气炎热,古代泰人有上身不穿衣的习俗,所 以画中的平常人都是光着上身。佛寺壁画中神、佛、菩萨、帝王、后妃等人 物的表情的刻画,是以其手势、动作来表达的,不以面部表情刻画为主 这是因为泰国古代民间歌舞剧如孔剧常以手姿、动作表达感情。

以上种种画中的特色都出自画者的观念、习俗等,也不考虑是否合情 合理,只要观者明白即可,所以说是直观直觉的写实画风

佛寺壁画有不少是故事情节画,常把故事的各个情节画用自然景物 庭园围墙、几何图形隔开,主角出现多处,犹如多幅连环画出现在一面墙 上,来龙去脉一 目了然。构图饱满,不留空白。构图还常取鸟瞰式构图 法,据说受中国影响。

泰国佛寺壁画总的来说是写实的(也有写意部分)。充分体现了泰国 绘画的朴素性质,稚拙的艺术风貌和泰人的直观、直觉的思维模式及审美 情趣。

泰国旅游特色文化

泰国佛像是在印度佛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发展过程中也曾受到 高棉、孟族等的影响,最终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佛像。值得一提的是素 可泰艺术时期(公元15世纪)的青铜行姿佛像,现藏于曼谷博物馆,高 厘米。佛像头发呈小螺发,肉髻上有火焰装饰,椭圆脸,新月眉,钩 鼻,略带笑意。宽肩细腰,身着袈裟,偏袒右肩,衣角似一条宽带搭于左 肩。右手平胸曲举,手掌向外,左手自然下垂,呈“施无畏印”。左足立地, 右足向后抬起足跟,呈向前蹬步姿势。形体圆润柔美,线条流畅。创造了 独具泰国民族精神、风格的佛像。这样造型的佛像,不多见于其他佛教流 行的国家。

佛像与中国比,特色有: 一是没有中国大乘佛教的佛像造型多,如菩 萨、罗汉、诸天、明王、佛弟子像等造型各异的佛像,而泰国是千佛一面。 二是佛陀造型除了面目刻画各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外,由于泰国气候炎热, 泰国佛像上身多不穿着衣服,头顶多一火焰装饰。三是泰国多青铜铸的 佛像和行姿佛像

泰国旅游特色文化

黎明寺位于曼谷湄南河西岸,原是大城时期的古寺,名“玛告寺”。拉 玛二世时代改名为“黎明寺_,泰语称“阿伦”寺,“阿伦”意为“晨曦”。佛寺 内建有一玉米芯形巴壤塔,寺因该塔而闻名,因塔的外形呈“A”字形,所 以有“泰国埃菲尔铁塔”之美称。塔建于拉玛三世至四世初期

玉米芯形巴壤塔塔基周长243米,主塔高67米。主塔四方各建有一 小的玉米芯形巴壤塔,泰国华人因此称它为“五塔寺”。小塔间又各建_蒙 托”殿一座,各塔顶高耸直刺云霄,壮丽秀美。各塔面包括蒙托殿墙面上 都有用彩色瓷片镶嵌的花卉图案或各种雕塑像装饰。塔由塔顶、塔身、塔 基组成,按佛教教义设计,处处体现佛教文化。

主塔塔顶由上而下是:青铜贴金王冠装饰、冲天分叉长矛、玉米芯塔 顶主体、毗湿奴以及由金翅鸟负荷雕塑组成的上下两层的托座

塔为实心体砖灰结构,因此能使塔高大而宏伟。塔面众多的雕塑和 浮雕又给游客增加了神秘感。但这种神秘感对普信佛教的泰人来说是一 种神圣感。它是按泰国佛教经典《三界经》的宇宙观设计建造的。按《三 界经》的解释,宇宙中心是须弥山。山顶是帝释天及33位大神的住处。 四面山腰为四天王天,住有乾闼婆神等。山的最低处有三峰山围托,住有 妖魔,保卫着须弥山。须弥山山脚有雪山林,为天国人鸟等动物的生活处 所。须弥山的四周围有七重香海(七香海)和七重金山(七金山)。七金山 外为咸海,海中有人类生活的四大部洲。古代,这种宇宙观被泰人普遍 接受。

现用上述佛教宇宙观来解释塔的布局。主塔塔身的神龛中有帝释天 骑三头象的雕塑,还有其基台和托座处的大梵天、神猴、妖魔的负荷雕塑 和人鸟雕塑,说明主塔象征须弥山。4小塔之间,各建一座蒙托殿,因托 座处有乾闼婆负荷雕塑象征四天王天。殿与殿之间各建有1座小的玉米 芯巴壤塔,共4座。四座小塔象征佛教宇宙观中的四大部洲,四大部洲是 人类居住的地方。每座小巴壤塔的神龛中雕有伽尔基骑白马像。伽尔基 是毗湿奴的第10次化身,手拿宝剑,要杀尽人间歹徒,确立新教义,挽救 众生,创造新世界,所以象征他骑马驰骋于人间

塔上所有的装饰雕塑全是以本地产的贝壳粉为主要原料的民间工 艺 灰塑,所以塔上能有如此多的雕塑装饰,这是一般石雕、木雕所不 能替代的此外,寺内还有佛殿、佛堂、佛塔、佛足印的四方殿、王冠形尖顶的门 楼、佛亭、6米高的巨魔雕塑、回廊、假山以及中国的石像等。

泰国旅游特色文化

关于玉佛像的来历,泰国流传多种充满神奇色彩的传说故事。下面

选择一种较为普遍的说法:

1434年, 一个狂风骤雨、雷电交加的夜晚,泰北清莱府一佛寺中 的佛塔在霹雳声中倒坍。人们在佛塔的断壁残垣的瓦砾中发现一 尊 佛像。由于佛像造型一般,没有特色,被请到佛殿内当作一般佛像供 奉。 一 日, 一位住持发现该佛像面部鼻端表层灰质剥落,露出内层碧 绿的光泽。出于好奇,住持把佛像表层的灰质全部剥去,展现在眼前 的竟是一 尊完美无瑕的碧玉佛像。奇闻不胫而走,传到清迈王的耳 中。王派官员去清莱恭迎佛像。但奇怪的是,驮玉佛的大象,行至清 迈和南邦的交叉路口,竟直奔南邦。虽经随从人员反复驱使大象向 清迈方向前进,甚至更换驮象,也无济于事。出于无奈,只好将佛像 请至南邦一佛寺中供奉,达32年之久。此后,玉佛像几经辗转于清 迈、老挝的琅勃拉邦、万象等地。1778年,永珍叛乱,吞武里时期的 郑王派兵镇压,直捣万象,将玉佛像恭请到王都吞武里供奉。1782 年曼谷时期一世王从吞武里迁都湄南河对岸的曼谷,亚在曼谷建造 玉佛寺。然后把玉佛从吞武里请至曼谷玉佛寺供奉至今。

泰国旅游特色文化

泰国佛殿、佛堂周围都立有界标石或界标亭。这是佛教内部的习俗 信众或游客去佛寺时常能在佛殿周围见到界标石亭。它是一块扁平的, 约半米高,立在石基上的石块,称“界标石”。因为它不大,所以也常被人 忽视。有的界标石立在小小的亭子中,以避日晒雨淋,而且有的亭子还装 饰得十分华丽,尖顶高耸,称“界标亭”。佛殿周围的界标石一般有8块, 它们分别立在8个方向上,如界标石立在亭中,佛殿周围就有8个界标 亭。其中以佛殿门前的一块界标石最为重要,凡来佛寺剃度为僧的佛教 徒或“那伽”,都要先跪拜这块界标石方能进殿剃度。界标石有单块和双 块之分,单块说明该寺为民寺;双块表示该寺为敕建的王寺。双块是两块 石块业排而立。

佛殿周围立界标石的习俗,据传来自佛陀在世期间的印度。当时各 种宗教常聚集_弘扬教义,佛教同样要聚集僧侣聆听佛陀讲道。但佛 殿极少,或没有钱建佛殿。于是先圈地盘,佛陀要求在所圈地盘四周埋下 石球,业在埋有石球的地面上立界标石作记。所以,界标石是僧侣所占地 盘大小或范围的标记。后来,佛教获得发展,要求先建佛殿,后埋石球、立 界标石。久而久之,立界标石成为建佛殿的一种习俗沿袭下来,成为泰国佛寺建筑的特色。泰国古代,有些佛殿,还有以山、河、林、树、牛车道、人 行道甚至白蚁垤为界标的

泰国旅游特色文化

泰国常见的佛塔造型,主要有五种: 一是巴吻萨塔;二是巴壤塔,这两 种都是一种高棉(柬埔寨)式的玉米芯塔顶为象征的塔。三是锡兰(斯里 兰卡)式钟体佛塔,亦称“覆钵塔”或“圆锥体塔”。四是十二角型(十二棱 锥塔)佛塔,亦称“方锥体塔”。五是五顶塔, 一种大乘佛教塔。上述各种 类型都是在外来塔型的基础上有所改造,而带有泰国本地特色的塔型。 此外,还有其他类型的佛塔。泰国佛塔的千姿百态还体现在塔的装饰上 如塔面用金箔、琉璃砖、彩瓷等贴面,十分华丽。塔基或托座处常有巨魔、 金翅鸟、大象、神猴等雕塑作装饰

泰国旅游特色文化

以上介绍了泰国5类基本塔型,实际上塔型变化多端,乍看上去大同 小异,其实还是大异。此外,还有些不属于上述类型, 一般很少见的塔 现举例如下:

清迈府古捣寺的西瓜塔很奇特。塔身由5个西瓜似的球形体相叠而 成。每个球体的4个方向上各开有一佛龛。自下而上的球体遂个缩小。 高高的塔基呈四方多角形。塔顶为一金属伞盖。“古捣”两字为东北方 言,“古”意为“塔”,“捣”意为“西瓜”,古捣寺即西瓜塔寺。据说,塔型仿自 缅甸。

那空拍依府的拍依佛骨塔也是一座外形较为特殊的塔,其塔身似一 个细长的花瓶。塔面上装饰着树形图案,使外形更像花瓶。这种塔,泰国 较少,但在邻国老挝却很普遍。而那空拍依府也正是在泰老边境上,与老 挝只隔一条湄公河。古代,在国界线不明显的年代,塔型建造自然会与老 挝的塔相似。

泰国邻国的塔型在泰国土地上基本都有了。如上述西瓜塔仿自缅 甸,拍依佛骨塔受老挝佛塔影响,猜耶佛骨塔相似于印尼爪哇岛上的佛 塔,巴壤塔又是从柬埔寨吴哥寺中的莲花蓓蕾形尖塔改造而来的。泰国 的佛塔真可谓兼容并包,千姿百态,集东南亚佛塔于一国。如果算上锡 兰,那又是集南传佛教佛塔于一国,造型多样,装饰华丽,令外国游客 醒目。

泰国旅游特色文化

素吻他尼府的猜耶佛骨塔是典型的五顶塔。塔基呈四方形,塔基的 平台的四角各建一钟形塔。东南角的钟形塔塔顶处有大梵天四面头像雕塑装饰。四方形塔身的四面各有一抱厦。东、北面抱厦的山墙上雕有观 世音像,南抱厦的山墙上雕有弥勒佛像。塔顶分层,向上逐层缩小。每层 四方角上都建一钟形小塔。因此,该塔实际不止五塔。五顶塔塔名的由 来是因为最上层建一钟形大塔收顶,它与最上层四角的四小塔形成五个 塔顶,故名。猜耶佛骨塔按大乘佛教教义建筑,其造型相似于印尼爪哇岛 上的曼杜 ·坎蒂塔。猜耶塔是泰国西维猜艺术时期的建筑。这种类型的 塔在泰国很少,因泰国信仰的是小乘佛教。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