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旅游满意度表现在哪里(泰国旅游消费)

个人学习 11 0

春节是泰国旅游旺季吗

旅游,作为综合性的服务产业,其消费群体的文化背景、行为方式、消费习惯等各个涉及消费者行为的因素,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成败都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而,关于旅游消费群体和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对整个旅游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今女性消费者在大多数消费活动中都饰演着重要购买决策者、使用者的角色,以女性消费者作为目标顾客群或营销对象已成为商家的共识,甚至有人已将21世纪称为_她世纪_。而在旅游消费中也不例外,女性消费群体越来越多的在旅游消费决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研究女性消费者的旅游消费行为,对于有效地引导旅游需求,开拓我国国内旅游市场,将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其中青年女性旅游者(19岁~29岁)的队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她们与少女相比多了经济保障,与中老年女性相比心理活动更活跃,体力较好,适合频繁外出旅游,据本次网络调差所获数据显示,青年女性旅游者外出旅游次数(次/月)远高于其他年龄段女性。选择这一群体进行研究,为旅游市场高度细分化可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建议,对女性旅游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本文针对我国青年女性旅游消费行为的特征和现状,进行问卷设计、执行问卷调查以及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与评价,从中得出当前青年女性旅游消费者的主要行为特点以及其消费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希望从特定的角度对旅游消费者的行为有较为客观的分析和认识,从而为旅游企(事)业单位更好的制定旅游营销和发展策略提供实证数据支持和参考。

二、青年女性旅游消费行为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网络问卷调查方式,调查问卷发放采用多地点、同时间进行的方式,在5天左右的时间内完成全部调查工作。最终,问卷调查共收回问卷131份,剔除涉及漏填多项或不符合年龄段要求的问卷20份,整理出有效问卷111份。在调查成果基础上对111份有效问卷进行了分析研究。

(一)受访问的女性游客背景概述

此次通过网络调查问卷访问的青年女性,在直辖市居住的占12%,在省会城市居住的占,在地级市居住的占28%,在县级市居住的占,在农村居住的占20%,因地区分布较广泛,数据比较具有代表性。1.文化程度方面,大专以上学历占,这符合教育普及的现实情况;2.职业构成方面,以学生、公司职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为主;3.在婚姻状况方面,未婚;4.月收入方面,1500元以下的占,1500-3000元之间的占44%,此年龄段的女性,多数无家庭顾虑,没有小孩,在经济上比较宽裕,精力充沛,在旅游市场上非常活跃。接受访问的青年女性中,的青年女性都非常喜欢旅游这项活动,对旅游态度一般的仅占。

(二)受访问的女性游客的行为特征分析

1、出游动机分析

如图1所示,出游动机方面,被访问者在可选择一至三项的情况下,答案呈现趋同,居于前三位的旅游动机分别是_放松减压_、_增长见识_、_享受时尚_。可见,在目前的旅游市场中,青年女性还是把旅游的目的定位于休闲娱乐,摆脱日常繁重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压力,在旅游中寻求身心的放松并调节自己更好地享受生活。她们多喜欢选择一些轻松的旅游产品,大多对惊险刺激而且耗费体力的产品没有兴趣。充实自我的旅游动机使得她们希望能够参与一些活动,亲身体验旅游的乐趣,学习一些独特的东西。而对于旅游相关的健体美容、商务访问、购物则选择的相对较少,同时,在被调查者中,只有一例将出游目的选择为宗教崇拜活动。

2、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分析

旅游者到一个地方去旅游,是因该旅游目的地有一定的旅游吸引力,而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可分为诸多方面,旅游者对目的地吸引力的重视程度和倾向性可能直接决定着其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由图2可见,在可选一至三项的情况下,国内青年女性对于旅游目的地类型的重视和倾向出现总体趋同,个别几个类型差异较小的现象。从调查数据来看,绝大多数的人都把_自然风景区_作为自己最喜欢的旅游目的地,可见自然风景因素对旅游者选择的影响变的越来越重要。而同时,作为旅游目的地人文风景独特的历史古迹、地方文化和民俗,对青年女性游客的吸引力也不容忽视,这跟此年龄段女性的知识阅历和好奇心有关。我们在图2中可见,对于_现代都市风情_和_农村田园风光_这两种类型目的地的选择,基本持平,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年龄段女性游客口味的差异性。

3、影响出游的因素分析

为什么人们有想去而又去不了的旅游目的地?了解这些抑制潜在消费者成功出游的因素,对于旅游企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弄清楚这些,可以通过旅游营销以及产品组合等方式,更好的使得潜在消费群体最大限度的成为现实消费者。

对于出游的影响因素,在多选的情况下,有80人选择了_费用_。此年龄段的女性,虽然经济负担较小,但不容忽视的是其经济创造能力也相对较弱。例如调查中得出,的青年女性游客选择国内其他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选择国外的仅占,这与此年龄段的女性经济收入有限有极大关系。从而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她们对_服务_和_基础设施_的要求会相对不高。所以旅游企业在针对青年女性做营销策略时,应注意考虑此方面,要主动迎合她们的口味及承受能力。

其次,有超过半数的人选择了_时间_、_路程距离_这两个因素,其一方面跟假期较短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如何安排旅游线路的行程和时间,让特定的旅游消费者能够从时间方面做到放心,已经成为旅游企业和旅游管理部门要面临的重要问题。并且女性害怕旅途中发生意外情况,独自一人无法解决,因此对_安全_也非常重视。同时,_景点知名度及吸引力_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旅游企业要努力提高旅游景点知名度,完善旅游景点的布局设计,增加其内涵,使旅游者能够真正感到不虚此行,增加其口碑!另外,因为年龄较轻,_身体状况_这一因素一般不作为青年女性考虑的主要原因。

4、信息获取渠道分析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运用,青年女性游客获取旅游信息的来源很多,包括传统的信息传播渠道,如书刊杂志、广播、电视,也包括现代信息传播渠道--互联网。基于上述认识,本次问卷中设定了对游客了解旅游相关信息方式的调查。在可选择一至三项的情况下,经调查发现,占较重要位置的信息传播渠道是_亲戚朋友介绍_。青年女性们_往往认为第一手的经验更为可靠和重要,她们的主观看法是,朋友和熟人提供的经验没有偏见,更为可信_[2]。可见,基于中国社会特点和人们对关系文化的认同,以及信任度方面的原因,口口相传这个最为传统的信息传输方式在现代社会仍有着较大的空间和较重要的地位。另外,_网络_、_电视_和_旅行社咨询_分别由于其方便性和专业性得到大多数人的青睐,而相对较传统的报纸、广播等传播渠道则较容易被忽视。

5、出游方式选择分析

(1)出游时间的选择

从外出旅游的时间选择来看,在可选择一至三项的情况下,有61人选择寒暑假或年休假外出。主要在于此年龄段的女性,多为学生或上班族等假期较为固定的人,其希望在节假日的时候出外旅游,有足够的时间可以缓解来自包括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压力;有45人选择了法定节假日,主要是随着国家实行新假日制度,原本集中的假期分散开来,使青年女性可根据季节时间不同,对短途旅游休假有更多的选择。同时,从调查中也得知,有32人会选择周末外出,并有31人选择了随时外出旅行,从中不仅可见青年女性游客对旅游的喜爱程度,也可得知青年女性旅游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

(2)结伴对象的选择

从外出结伴同行的旅伴来看:在可选择一至两项的情况下,答案十分趋同,有81人选择与同学或朋友一起,72人选择与家人一起,仅有24人选择独自旅行。因为女性天生是群体生物,而青年女性的依赖性相对其他年龄段更强,在旅游行为上表现出来的就是结伴同游的方式。她们在准备外出旅游时,通常会邀请朋友、同事或者亲人等共同出游。这是群体心理的原因,也是规避旅游决策风险的需要。她们认为和熟悉的人共同做出的决策更具理性,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所以更倾向于结伴而行。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们喜欢参加旅行社团体旅游,并且她们不太喜欢冒险,安全意识比较强,对于选择陌生人结伴而行,比如驴友,都不太接受。

6、旅游消费水平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得知,受访问的青年女性平均每年出游1~2次的占,出游3~5次的占,出游5次以上的仅为,其余的为基本没有出游。同时调查显示,青年女性旅游者,每次平均出游支出在1500元以下的比例为,所以即使她们外出旅游比例比较高,但其性质上多属于经济型旅游消费者。

关于国内青年女性的旅游消费支出构成,调查显示,其支出主要用于交通费、参观游玩费、住宿费、餐饮费这四项基础的必备费用上。接下来最多的就是用在购物方面,并且根据访问知道,青年女性游客较倾向于旅游当地的土特产、服装、首饰等支出份额并不大且有特色的物品,而她们对于休闲娱乐等其他旅游项目的花费则相对较少。

三、结束语

女性旅游主体的大众化、普及化,女性旅游者需求的层次性、差异性以及女性旅游产品的单调性、雷同性等特点,使得女性旅游市场的细分成为必要,其中青年女性旅游消费群体的重要地位不可小觑。而只有深入研究青年女性旅游消费群体的特征,才能提供适销对路的优质产品和服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人们对泰国都有哪些误解

摘 要:近年来,随着旅游活动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旅游者的消费模式成为旅游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国内外实证研究的文献检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在旅游决策与信息搜集、旅游动机与偏好、客主交往、服务质量评估等方面的消费行为与特征进行述评,最后概括我国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关键词:跨文化;旅游;消费行为

自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旅游学界开始对不同国家游客的旅游活动进行研究。近年来,随着旅游活动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文化差异对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影响。澳大利亚学者Yvette Reisinger和Lindsay W. Turner指出,学术界不能仅从社会人口特征、地理学、心理学、营销学等角度研究国际旅游市场问题,必须重视跨文化差异对旅游市场开发的影响,才能对国际游客的决策与消费过程进行准确推断[1]。

跨文化旅游研究不仅包括跨国研究,而且包括对来自同一国家、不同亚文化群体的游客的研究[2]。只是至今为止,旅游学界的跨文化研究还是主要针对跨国旅游进行的。学术界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会表现出不同的消费行为与特征,客源国与东道国在价值观、行为规范、感知、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文化差异都会对旅游者的消费行为与偏好产生影响。旅游从业人员根据文化差异制定不同的营销战略,有助于进行准确的旅游市场定位与细分,有助于设计多元化的服务体系以满足各类旅游者的需求。

本文通过国内外实证研究文献检索,从旅游决策与信息搜集行为、旅游动机与偏好、客主交往、感知的服务质量和满意度等方面对跨文化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和特征进行述评。

一、旅游研究中关于文化维度的界定与计量

文化是个多维概念,学术界对“文化”的定义有上百种之多。本文参照Yvette Reisinger和Lindsay W. Turner的观点,认为文化是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规范、传统、道德、习俗、行为模式等方面的综合反映[1]。根据荷兰著名学者Geert Hofstede的研究成果,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维度:权力距离、不确定性回避、个人-集体主义、男性-女性主义、长期-短期导向[3]。学术界通常认为,东西方社会之间的文化差异是最显著的与西方社会相比较,东方社会在“不确定性回避”和“权力距离”维度上得分较高,在决策过程中更重视“集体主义”和“长期导向”,但在“男性主义-女性主义”这个维度上是不确定的。。

旅游学界的研究成果也支持Geert Hofstede在东西方文化差异方面的看法。例如,Yvette Reisinger和Lindsay W. Turner对入境游客与澳大利亚本土居民的文化差异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1,4]。他们发现,澳大利亚本土居民与中国游客(包括中国大陆、港台和新加坡华裔等)在以下6个文化特征方面存在差异:自我实现性、礼仪、人际交往、对旅游活动的理解、情感表达、社会义务与责任。通常而言,追求不同的文化体验是吸引旅游者进行跨国旅游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如果旅游者对东道国的文化缺乏必要的了解,或两者之间存在巨大的文化冲突,就很可能使跨国旅游者(或东道国居民)在旅游活动中产生误解和抱怨。在现有的文献中,有些学者根据霍夫斯泰德的划分方法,研究某一文化维度对旅游者消费行为与特征的影响[5,6],更多学者以国籍(或出生地)为分类变量,对不同文化背景旅游者的消费行为进行比较研究。

二、跨文化旅游者的旅行决策与信息搜集行为

旅游学界对文化距离、风险回避性对游客出游决策行为的影响进行了一些研究。文化距离(Culture Distance)反映的是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旅游学界对文化距离影响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 文化背景相似(文化距离小)的旅游者更可能表现出相似的决策与消费特征。例如,与亚洲游客相比较,欧盟各国游客的旅游行为表现出很多相似的特点[7]。(2) 客源国与东道国之间的文化距离会影响游客的决策行为。例如,美国学者John C. Crotts对第一次出境旅游的302名美国本土居民进行调查发现,客源国与东道国之间的文化距离越大,旅游者就越可能降低旅游行为中的风险;如果这种文化距离越小,旅游者就更倾向于自由、独立的旅游方式,更长的旅途[8]。

与Geert Hofstede界定的其他4个文化维度相比较,“风险回避性”是预测跨文化行为的最重要的因素[8]。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风险回避型的游客通常会在旅行计划时间、旅游方式、行程安排和旅游信息搜集方式上有不同的特点(见表1)。例如美国学者Bruce R. Money和John C. Crotts于2003年对赴美观光旅游的日本和德国游客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日本游客(根据Geert Hofstede的划分属于高风险回避型)更倾向于与更多的成员一起参加已付费的旅行,会计划更短的旅途,游玩更少的地点[5]。美国学Stephen W. Litvin等对来自58个国家的526名赴美观光旅游的游客进行调查,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6]。

在旅行决策行为中,信息搜集是旅游决策过程中的首要环节。欧美学者对不同文化背景旅游者所偏好的信息收集途径专门进行了一些比较研究。例如,1997年,美国国家旅游局在国际航班上对返程的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游客进行了大规模的抽样调查[9]。1997年,英国学者Silvia Sussmann和Catherine A. Rashcovsky对在加拿大同一社区居住的英裔和法裔居民进行调查[2]。2000年,美国学者Dogan Gursoy和Joseph S. Chen调查了德、法、英三国旅游者的不同信息搜集方式[10]。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跨国旅游者通常使用不同的渠道(例如,亲友、宣传册、旅行社、过去的经验、报刊杂志、书籍、旅游局和电视广播等)进行旅游决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正在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居民偏爱的信息搜集渠道之一。但学术界对各国旅游者偏爱的信息搜集方式并没有形成完全一致的看法。有些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高风险回避型游客更可能借助亲友、旅游局等非市场化渠道获取信息,低风险回避型游客更可能采取市场化渠道获取信息[6,9]。他们的这一观点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证检验。

三、跨文化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与偏好

旅游学界对欧美国家游客的旅游动机进行了较多比较研究,但对亚洲游客(日本游客除外)旅游动机的研究还相对较少[11]。

美国学者Sue Yuan和Cary McDonald设计了29个旅行动机的题目,于1990年对来自英、法、日、德4个国家的游客进行调查。他们发现,逃避现实、追求新奇、声望吸引、爱好/放松、亲情关系这5个因素对这四国游客的推动作用各有不同[12]。

2001年,土耳其学者Metin Kozak的调查表明,赴土耳其和摩洛哥旅游的英国游客和德国游客的旅游动机也有所差异。英国游客更倾向于寻找乐趣,德国游客更希望通过旅游得到身心的放松[13]。

韩国学者对赴韩的国际游客的旅游动机和偏好进行了一系列研究[11,14]。Chulwon Kim和Seokho Lee发现,“旅游地吸引力”和“家庭团聚”这2个因素对日本游客有更强的刺激效果,而“追求新奇”是吸引英美游客的主要原因。他们认为,这可以用东方社会与西方社会在“集体-个人主义”文化导向的区别来解释[14]。Seong-Seop Kim等人发现,美国和澳大利亚游客主要为了体验差异性的文化而到韩国旅游,他们偏好能体现历史文化特色的旅游资源;而中国大陆和香港游客除了以上原因,还会由于逃避现实生活、享受不同的旅游资源、显示身份地位等原因而选择跨国旅游,而且他们和日本游客都更偏好休闲购物等旅游资源[11](见表2)。

此外,旅游者的文化背景还会影响他们对服务和产品消费的偏好。美国旅游局的报告指出,英国游客赴美旅行时最偏爱的活动是购物和照像,法国游客最喜欢享用当地的美食和聚餐[11]。而日本游客则是公认的对购物活动具有浓厚兴趣的群体[15]。

综上所述,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通常具有不同的旅行动机与偏好。西方游客可能更希望体验与自己所处文化背景不同的环境与活动[16],追求更多的刺激经历;而东方游客更可能由于家庭团聚、逃避现实等原因而出外旅游,对休闲娱乐活动也表现出更多的兴趣。

四、跨文化旅游者与东道国居民的交往

跨国游客与东道主居民之间的交往是双向的,他们在种族、文化、社会风貌等方面的差异既会对旅游者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也会对当地社区产生影响。根据交往假设理论(Contact Hypothesis),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来说,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既可能产生积极的结果,也可能导致消极的结果。这种结果既受个人因素的影响,也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文化背景是社会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两国的文化差异是细微的、互补的,跨文化旅游者与东道主之间就更可能产生积极的交往活动;如果文化差异是巨大的、互不相容的,就会使跨文化旅游者与东道主之间的交往产生困难,甚至出现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现象。也就是说,出现旅游者或东道主无法承受、不能理解的刺激,使他们丧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甚至辨认食物的能力[17]。

旅游学界对跨文化旅游者与东道国居民的交往行为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美国学者Abraham Pizam等人通过调查,分析英、韩、以色列、荷兰等国的导游对国际游客行为的评价[18,19]。他们发现,接待国际游客的导游认为,在日、法、意、美游客的20种行为中,90%的行为特征都有差异,其中日本游客的行为最为独特。英国学者Maree Thyne等于2006年对新西兰的1033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的接受程度。他们发现,本地居民对文化差异较大的游客的接受能力较弱[20]。莱斯格和特纳发现,中国游客与澳大利亚本土居民偏爱的交往方式不同,中国游客更喜欢被邀请到家中,与当地居民建立更紧密的关系[1]。通常而言,亚洲游客与当地居民的接触较少,多数是与旅游服务提供者进行面对面的交往。如果旅游者感到东道主对他们比较关照,就会促进他们的重复游览行为,这一点亚洲游客表现更为明显[4]。

我国学者梁旺兵于2005年在上海对936名旅华外国游客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他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不同文化背景游客与目的地居民的交流愿望和行为存在显著的差异。东南亚游客由于文化相近、语言相通,与我国旅游地居民交往最多,欧美游客性格外向,交往欲望强,与当地居民也有较多接触,而日韩游客由于语言、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特别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与我国旅游地居民的交往较少[16]。

五、跨文化旅游者感知的服务质量与满意度

文化差异会影响跨国游客的旅游体验。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对旅游服务的期望、判断标准都不尽相同,即使他们面对相同的旅游活动与服务,他们感知的服务质量与满意度也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例如,Yvette Reisinger和Lindsay W. Turner构建了跨文化旅游者的旅游满意感模型,对澳大利亚居民和亚洲游客(印尼、日、韩、中、泰五国)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文化价值观、社会行为规范与社会交往这3个变量对旅游者的满意度有显著的影响[4]。

相对于旅游活动的服务质量评估,学术界对跨文化旅游者在住宿业的服务质量评估进行了较多比较研究。1998年,澳大利亚学者Robert W. Armstrong和美国学者Connie Mok在香港酒店对不同国家旅游者感知的服务质量进行调查。他们发现,来自英、美、日、澳、中国台湾的游客对酒店服务质量的评估有显著的差异,日本游客在“物质性”和“移情”这两个维度上的评分显著低于西方游客。而且与英美国家相比,亚洲游客对服务质量的期望较低[21]。2000年,香港学者Tat Y. Choi和Raymond Chu也在香港酒店进行了类似的调查。他们发现,价值因素是影响亚洲旅游者满意度的重要因素,而客房质量是影响西方旅游者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他们认为,旅游者知觉上的差异可以通过文化因素来解释[22]。

还有些学者从Geert Hofstede所划分的民族文化维度出发,研究跨文化旅游者对旅游服务质量的评估。2000年,John C. Crotts和Ron Erdmann对从美国返程的国际游客进行抽样调查,选取日本(代表高级别男权社会)、英国和德国(代表中等级男权社会)、巴西和台湾(代表低级别男权社会)的游客作为3类比较对象(注:在Geert Hofstede对53个国家的文化特征的调查中,在“男性主义”这个维度上,日本排名第一,英国和德国分别排名第9和第10,巴西和台湾分别排名27和33。)。他们发现,民族文化对游客对航班和机场的忠诚感有显著的影响,日本游客在服务质量、忠诚感方面的评分显著低于巴西/台湾游客。他们认为,与女性主义社会相比较,男性主义社会有更高的成就欲望、竞争意识和物质追求,更少关注他人的感受[23]。这可能是男性主义社会成员对服务质量的评估更苛刻、评分较低的主要原因。

六、我国跨文化旅游研究现状与展望

1. 我国跨文化旅游研究现状

与英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政府在入境游客消费特征方面的统计数据还不够完备,我国旅游学界对跨文化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也比较少见。目前国内有些学者利用统计年鉴对跨国旅游者的人口统计特点、消费结构、旅游线路选择等进行探讨[24,25],还有些学者对跨文化传播等理论进行阐述[26]。只有以马耀峰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于2004年在全国六大城市对入境游客进行较大规模的调查,对旅华外国游客消费偏好和行为进行实证研究,发表了一系列文章[16,27-29]。他们在跨文化旅游者消费行为方面的主要研究结果包括:文化差异是吸引国外游客赴华旅游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国外旅游者表现出不同旅游行为的主要原因,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在旅游决策、旅游资源偏好及客主互动方面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个结论与国际旅游学界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2. 今后研究展望

笔者认为,旅游学界今后应在以下方面加强跨文化旅游者消费行为的研究:

(1) 旅游学界主要研究了“风险回避性”这个文化因素对旅游者行为的影响,今后还应研究“权力距离”、“个人-集体主义”、“男性-女性主义”、“长期-短期导向”等文化维度对旅游者消费态度和消费行为的影响。

(2) 在现有的文献中,多数研究者主要在西方旅游市场对入境游客的消费行为与偏好进行调查,而对中国游客出境旅游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见。笔者认为,国内外旅游学界今后应加强对中国游客与欧美、日韩、东南亚等文化背景游客消费行为的比较研究。此外,我国旅游学界还应对入境游客的消费行为与偏好进行更深入的市场细分与实证研究。

(3) 在现有的研究中,旅游学界主要根据旅游者的国籍区分不同的文化背景。对这种方法,还存在争议,因为国籍并不是产生文化差异的唯一原因。例如,有些学者认为,“居住地”或“出生地”能更好地代表旅游者的文化背景[30]。今后,学术界不仅应研究如何更准确地区分旅游者的文化背景,还应研究多维文化、亚文化对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影响。

(4) 现有的研究主要是探索性的,探讨不同国家旅游者消费行为与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今后旅游学界还应构建跨文化旅游者消费决策、旅游服务满意度和旅游目的地忠诚感等因果关系模型,在这些模型中更深入地探讨价值观、行为规范、习惯风俗等文化因素对旅游者行为的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1] Reisinger Y,Lindsay differences between mandarin-speaking tourists and australian hosts and their impact on cross-cultural tourist-host interac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8(2):175-187.

[2] Sussmann S,Catherine A analysis of english and french canadians’ vacation travel patter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1997(2):191-208.

[3] Hofstede Consequences[M].2nd ed. Thousand Oaks,CA:Sage,2001.

[4] Reisinger Y,Lindsay differences between asian tourist markets and australian hosts:Part 2[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2(4):374-384.

[5] Money R B,John C effect of uncertainty avoidance on information search,planning,and purchases of international travel vacations[J].Tourism Management,2003(1):191-202.

[6] Litvin S W,John C C,Frank L tourist behavior:a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involving hofstede’s uncertainty avoidance dimens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04(1):29-37.

[7] Laing J H,Geoffrey I journeys:an exploratory cross-cultural study of tourists on the frontier[J].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2005(3):209-223.

[8] Crotts J effect of cultural distance on overseas travel behavior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4(1):83-88.

[9] Chen J differences in travel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among tourists from three pacific-rim countries[J].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Research,2000(2):239-251.

[10] Gursoy D,Joseph S petitive analysis of cross cultural information search behavior[J].Tourism Management,2000(6):583-590.

[11] Kim Seong-Seop,Bruce implications arising fro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pleasure tourist motivations and other travel-related characteristics of visitors to korea[J].Tourism Management,2005(3):347-357.

[12] Yuan S,Cary determinants of international pleasure time[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0(1):42-44.

[13] Kozak parative analysis of tourist motivations by nationality and destinations[J].Tourism Management,2001(3):221-232.

[14] Kim C,Seokho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ourist motivation between anglo-american and japanese tourists[J].Journal of Travel and Tourism Marketing,2000(1/2):153-170.

[15] Rosenbaum M S,Daniel L buys that? Who does what? Analysis of cross-cultural consumption behaviors among tourists in hawaii[J].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2005(3):235-247.

[16] 梁旺兵.上海市外国游客跨文化旅游行为实证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5(6):118-121.

[17] Reisinger Y,Lindsay Behavior in Tourism:Concepts and Analysis[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18] Pizam A,Silvia nationality affect tourist behavior?[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5(4):901-917.

[19] Pizam A,Jeong G tourist behavior:perceptions of korean tour-guides[J].Tourism Management,1996(4):277-286.

[20] Thyne M,Rob L,Sarah use of conjoint analysis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the cross-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hosts and guests[J].Tourism Management,2006(2):201-213.

[21] Armstrong R W,Connie for hotel service quality:do they differ from culture to culture?[J].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1998(4):381-391.

[22] Choi T Y,Chu of hotel guests’ satisfaction and repeat patronage in the Hong Kong hotel indust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01(3):277-297.

[23] Crotts J C,Ron national culture influence consumer’s evaluation of travel services? a test of hofstede’s model of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J].Managing Service Quality,2000(6):410-419.

[24] 赖文凤.台湾旅游客源市场的结构与开发浅谈[J].经济前沿,2003(5):25-27.

[25] 王仕莲.云南省海外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及开发战略[J].经济地理,2000(5):98-102.

[26] 赵飞羽,明庆忠,王波.游客对旅游地的跨文化传播之初探[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3(2):50-53.

[27] 白凯,马耀峰,周忠学.入境游客消费决策行为影响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北京社会科学,2005(3):66-71.

[28] 马耀峰,梁旺兵,苏红霞,杨瑾.旅华外国游客消费偏好的实证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6):96-99.

[29] 马耀峰,胡晓虹.旅沪外国游客旅游选择行为研究[J].旅游科学,2005(1):52-57.

[30] Crotts J C,Stephen W research:are researchers better served by knowing respondents’ country of birth,residence,or citizenship?[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3(2):186-190.

A Review of Cross-cultural Tourists’ Consumer Behaviors

WU Xiaoyi,LIN Derong

(School of Management,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005,China)

旅游消费行为精选

日期:幸福中餐厅(1月27日至2月10日)

春节期间,暹罗乐城规划了“幸福中餐厅”,汇聚各式各样的中式小吃,朱仙阁羊肉店的贵州羊肉面、贵州炖龙虾、冰粉;汕头饭店小笼包、天津狗不理包子、油炸包;乐哈哈兰州拉面。此外,DearTummy生活超市更推出寓意吉祥的供品组,采购年货超方便。

日期:1月27日12:00 / 1月29日至30日16:00、18:00 /1月31日、2月1日16:00

日期:1月27日16:00,1月31日和2月1日18:00

日期:1月28日至2月1日12:00、16:00、18:00

泰国旅游满意度表现在哪里

[关键词] 后现代思潮;旅游消费行为;旅游企业对策

一、后现代思潮的涌动

时至今日,人类已经历了两次巨大的变迁浪潮,正面临着第三次浪潮文明:第一次浪潮——农业革命使人类从原始的渔猎采集生产方式进入到以耕种畜牧为特征的农业为本的时代。第二次浪潮——工业革命在短短的两个多世纪里,使欧洲、北美和地球上其他地区的生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第二次浪潮迄今仍在蔓延,许多至今依旧属于农业社会的国家,工业化的势头未见减弱。但是,从世界范围内来说,工业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0年达到了顶峰,第二次浪潮文明已经走到了尽头。另一个重要的过程——第三次浪潮开始兴起,20世纪后30年里先后遍及大部分工业化国家,开始席卷全球,其潮头所到之处,一切为之改观。

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分析后工业社会第一个、也是最简单的特点是使大多数劳动力不再从事农业或制造业,而是从事服务业,如贸易、金融、运输、保健、娱乐、研究、教育和管理。未来社会的发展将把更多的人从各种束缚中解放出来,不去干那些束缚人的工作,而更多的是从事创造性的工作。工作对人来说不再是一种被迫,而是一种志愿,变工人农民为知识分子、技术人员、社会管理人员。几个人操作机器即可以完成以前成百上千人的工作,解放出来的人有了更多的休闲时间。

甘哈曼在《第四次浪潮》一书中对后现代社会中休闲活动的情况作过预测,认为第四次浪潮中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多多少少是以我们目前所说的休闲活动为中心的。如会唤起壮丽、矜持、华丽、敬畏或社会性、宗教性、自然性以及与万物一体性感情的仪式和艺术性的活动;创造禁忌、图腾制、戒律严格的宗教传统与习惯;特别为自己而进行的读书、著作、绘画、演出、作曲、工艺制作;观光、游戏、竞技、仪式性行事、展览会、公演;美食主义者到处品尝佳肴,贵族形式主义者的生活样式,享乐主义者以家庭为中心的价值观,包括访问、招待和聚会;狩猎、钓鱼、郊游、露营、泛舟;学习和利用趣味性技能;非经济性动机的园艺、管理、室内装潢、手工艺品使用等;会话、议论、讨论、政治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大部分的福利、社会保障机能;其他的度假,如改变情绪、扩大经验、冒险、兴奋、娱乐,等等。20世纪最后的10年发生的全球信息化进程,已不可逆转地将人类提升到一个新的社会文明阶段。休闲经济将成为社会的主流经济形态。

休闲产业即使在工业社会也占据着日益增大的份额,并逐步发展为支柱产业,而在未来的社会信息化过程中,休闲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即休闲经济产值在gnp中将占50%以上,并将提供最大规模的就业市场,从而进入“休闲经济时代”。休闲经济的发展,正是休闲文明时代来临的重要标志。

著名的未来学家格雷厄姆·莫里托在《全球经济将出现五大浪潮》一文中认为,到2015年人类将走过信息时代的高峰期而进入休闲时代。在美国,休闲经济产值将占gnp的50%以上,休闲经济会给人们带来许多新的生活态度、观点和活动。人们将购买经验而不是物品。而提供娱乐和冒险的行业将有望繁荣兴旺。

美国最大的体育娱乐顾问机构创办人迈克尔·沃尔夫在《娱乐经济》一书中指出,人类即将进入娱乐经济时代。为此,他提出了“娱乐因素”概念,认为“娱乐因素”将成为产品与服务竞争的关键,消费者不管购买什么,都在其中寻求“娱乐”的成分。在这种“娱乐导向消费”的驱使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产品、服务提供娱乐功能和娱乐因素,只要能让人感受到轻松有趣,跟休闲娱乐甚至文化艺术有关的人、事、物,都是娱乐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当其他产业不断仿效娱乐业或大致采取相同的策略时,社会便进入了“娱乐经济时代”。

还有的美国学者在预测未来经济时,提出了“体验经济”概念,认为人类社会继“服务经济”之后将进入“体验经济时代”。“体验”一般被看成是服务的一部分,但实际上体验是一种商品,像服务、货物一样是实实在在的产品。与过去不同的是,商品、服务对消费者来说都是外在的,但体验是内在的,存在于个人心中,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所得。每个人的体验不会完全一样,因为体验来自个人的心境与时间的互动。创造体验一直是娱乐的核心,但如今的娱乐体验已在影视、游乐园之外的产业中生根,新科技的发展,带起互动游戏、动态模拟、虚拟现实等新的体验,更进一步刺激电脑业的新发展。

笔者认为,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后现代思潮是指在未来20年或更长的时间里,在全球将出现一个以满足人们休闲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时代,这种经济的产值和吸引的就业人数将会占国民生产的重要地位。它以休闲经济、娱乐经济、体验经济等具体方式体现出来。

二、后现代思潮对当代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

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之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旅游市场明显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进入90年代,一种全新的旅游消费模式正在形成。世界旅游组织指出:随着人们旅游消费行为的改变,世界旅游业开始迈进新的时代(new age of tourism,nat)。在这个新的时代里,旅游业的各个环节都具有了新的特点。旅游消费表现出以下特征:

旅游消费主体群的年龄结构发生了改变,中青年所占的比例逐步增加。这种变化在20多年来——亦即未来学家托夫勒所指出的第三次浪潮文明开始兴起以来,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在西方,推崇努力工作的新教伦理思想对人们的影响似乎日渐式微,享乐思潮渐隆。过去,西方国家普遍主张少壮努力工作,暮年以丰厚的积蓄广游世界,因此老年人在旅游市场中所占份额较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青年步入旅游市场,在紧张工作之余外出度假,寻求身心的放松,丰富人生的经历。大量的资料表明:在美国,二战以后生长起来的中青年人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积极进取的精神,他们普遍认为消遣性旅游度假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表现,因此逐渐成为旅游市场的主体。在欧洲的度假市场上,一个相对年轻而富有的、主要由商界和高技术专业人员组成的消费者层正在崛起,晚婚、晚育、小型家庭使他们具有比前辈高得多的消费水平和不同的消费模式——喜欢外出度假,向往遥远的旅游地。就是在日本——其国民素有“工作狂”、“重节俭”之称的这样一个东方国度里,近年来,出境旅游人次数的年增长率超过了两位数,而持既要奋斗也要享乐价值观的所谓“新人类”是旅游市场增长最快、最引人注目的客源层,许多国家或地区的旅游地都把日本的女青年作为重点促销目标。我国的国内旅游市场也有类似的情况,从80年代中期以来,不少青年人主张工作、享受两不误,虽然受收入水平低的限制,不得不选择乘坐火车硬座车厢、携带大包方便面出游,甚至在异地投宿朋友、亲戚之家(有人戏称这种旅游方式为“乞丐式”旅游),但旅游的热情甚为高涨,成为生长最为旺盛的客源层。

在全球正在步入的旅游新时代,旅游需求具有进一步细分、供给与分配灵活化的特征。旅游市场细分不再只是理论上的一个词汇,类型众多的较小规模的专门市场如商务客人、度假者、老年人、女青年、蜜月旅行者、双薪无子女家庭、特殊兴趣爱好者等在分割、取代原来的大众市场。每一个细分市场都有其一定的特点和与众不同的需求,从而构成总体需求的多样性和每个小市场的特殊化。比如:观光客和度假者的需求差别很大。老年游客一般喜欢在交通不拥挤的非旺季参加有全陪的包价团外出旅游,偏好静态的旅游产品;中青年游客则一般喜欢快速出游,选择小包价或完全自助的形式,偏好动态的旅游产品。日本的“办公室小姐”喜欢结伴到欧美国家的城市观光,将要毕业的大专院校学生则多选择欧美等地的农牧场完成毕业旅行。

当代旅游需求还具有另一个鲜明特征,那就是渴望参与的意识越来越强烈。旅游者更希望自己是表演者、运动员(即使是场外的),而非一般的旁观者。在高度工业化的今天,几乎没有谁能生产出一件完整的产品,产品的生产都不能归功于任何个人,每个人的贡献即便不是无法辨认,至少也是十分困难的。但是,能够看着自己的作品并发现它是一件完整的作品,在大多数人的心理上似乎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人们利用自己的闲暇来寻求这种满足——由自己单独完成某一件事,并自豪地宣称“这是我做的”,抑或带着个人表演的希望来参加活动、分享成功的喜悦。

尽管现代旅游者的需求趋于多样化,但文化旅游动机正得到明显强化,出于求知的欲望,希望学习和探索异国他乡的文化、历史、艺术、风俗、语言、宗教的旅游者日趋增多,文化旅游成为一种颇受青睐、生机盎然的旅游形式。第一,构成旅游市场主体的中青年旅游者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求知欲望强,乐于了解异文化和接受新思想,把旅游和学习合二为一,从中开阔思路,拓宽视野,获得高层次的精神享受;第二,新技术革命推动了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化,第三次浪潮文明的曙光已染遍了半个天空,人们的社会行为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开始自觉地关注文化,学会了强调文化特点,推崇民族的多样性,意识到了文化与经济、政治乃至人类未来发展的重要关系;第三,冷战结束之后,世界经济出现一体化倾向,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人民之间的交流和联系越来越为密切,这进一步刺激了文化旅游动机的强化,而新技术成果在交通、通讯等行业的应用又为跨大区文化旅游动机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在由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转变的时期,人类的自然价值观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得到真正的重视,许多人希望返璞归真,逃离都市的喧嚣,走向清静、优美、开阔、洁净的大自然,由对自然的把握而赋予自然以生命,同时也扩大自己的生命,使主体与客体在融合中同时得到升华。于是,追求淳朴、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旅游动机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强化,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海洋旅游、探险旅游方兴未艾,成为世界旅游发展的一种潮流。据载,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旅游者普遍偏重自然风光,乡村旅游流量增长迅速。西班牙旅游部的一次抽样调查结果表明,52%的旅游者愿意到恬静的环境中度假。我国国内的一些大城市也出现了类似的旅游流向。

综上所述,后现代思潮已成为现代旅游消费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后现代思潮中旅游企业的对策

适应后现代思潮中休闲经济、娱乐经济、体验经济等形式的需要,结合旅游者消费行为的上述变化,旅游企业必须在需求多样细分、参与意识加强、供给充分、信息技术发达等因素基础上,发展自助式、自选式、组合式等全新旅行方式。

首先,大力发展自助旅游,适应散客潮的涌起。在远程旅游市场上,包价团仍是一种主要的方式。但是,在近、中程旅游市场上,自助旅游者即所谓散客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据统计: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散客在世界国际旅游市场所占的比重就约为70%;到90年代,这个比例又有所升高。自助旅游合乎人的自发消费倾向,因而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日益扩大的前景。应完全按照他们自己的兴趣制定日程和路线,甚至自行预订机票和客房。

其次,普及自选式旅游方式。在旅游发达国家,人们随着旅游经验的日趋丰富,很少再像过去那样不加选择随团出游。游客不再是被动适应的角色,他们可以向旅行商提出关于目的地和旅行路线的具体要求,然后由旅行商去组织落实。在价格构成上,放弃传统的全包价形式,代之以其他灵活的包价方法,如只含机票和饭店的包价。自选旅游方式在我国一些城市也已出现,应加强其普及程度。

再次,推广组合式旅游也即所谓的“异地成团”方式。组合式旅游是一种介于团体旅游和散客旅游之间的更加灵活、更加尊重客人意志的旅行方式,客人通过旅行商预订之后,三三两两地从不同的地方出发,前往同一目的地,抵达后就地成团,由当地旅行社接待。组合式旅游有长线也有短线,可以有领队也可以没有领队,其随机性强,游客有更多的自由选择和活动的机会,因而颇受旅游者尤其是青年人和家庭式旅游者的欢迎。著名旅游胜地夏威夷开展组合式旅游较早,经营手段非常灵活,即使一个游客也能成行。香港的组合旅游路线有80条之多。日本交通公社开展组合式旅游业务已有10多年历史,并且成绩显著。进入90年代,组合式旅游始在旅华市场兴起,并立即受到国内旅游界人士的关注。国内旅游企业不仅要开展异地组团业务,而且应借助现代化的技术力争达到即便一条路线只有一个游客也照常营业的高度灵活性。

参考文献:

[1]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 1998.

[2]章海荣.旅游文化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3][美]迈克尔·r·所罗门.消费者行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罗钢,王中慎.消费文化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5]褚明德.旅游服务心理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9.

[6]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

[7][英]马凌诺斯基.文化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8]崔进.旅游文化纵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

[9]沈祖祥.旅游心理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8.

[10]刘纯.旅游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

[11]孙喜林,荣晓华.旅游心理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12][英]雷蒙德·弗思.人文类型[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泰国旅游满意度表现在哪里

关键词:女性旅游消费行为;影响因素

一、女性旅游消费行为特征

(一)心理特征

1.追求自主、独立的心理

由于女性的广泛就业,使她们有了经济上的保证,这就为她们外出独立开展旅游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而旅游消费本身就体现了女性旅游消费者追求自主、独立的消费心理,在旅游消费的过程中女性也更喜欢自主、独立。据调查在女性旅游群体中,比较活跃的是20―50岁之间的中青年女性,她们富有幻想、爱好浪漫、喜欢追求“新”、“奇”、“特”的个性化事物,在众多的旅游方式中,女性最不喜欢的是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方式,更喜欢自主旅游,虽然要做很多前期的准备工作,比如要自己订机票和酒店,制定行程计划等等,在男性看来很辛苦,但是在女性眼中这些事旅游的一部分,而且这个过程在她们看来,越辛苦越觉得值得。

2.情感化心理

女性的情感世界较男性细腻,且想象力丰富,对各种新鲜事物非常敏感,对美的追求比较强烈,通过购买和使用旅游产品,可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某种情感,展示自己的个性,获得某种心理满足。女性旅游消费者易受情感作用而产生购买消费行为,她们对产品的评价也更多依赖“感觉”。多数女性都具有热情细腻、联想丰富的心理特征,并常把联想当作现实的组成部分,女性对商品和服务有关的环境格局和情调比男性更感兴趣,往往会通过感觉器官的直接感受形成对商品和服务的偏好。

3.从众心理

女性的感性大于理性,只要被大家认同的、被朋友广泛称赞的,女性就理所当然地认为就是最好的、最适合自己的。这就是女性的从众心理。她们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总是习惯的把相关群体去过的或曾经介绍过的景点作为自己的旅游目的地。一方面,她们认为相关群体的亲身经历或介绍值得信赖,购买这样的产品可以降低她们的购买风险;另一方面,她们希望购买与之相关或者相似的旅游商品和服务,以此来获得心理上和地位上的平衡。

(二)行为特征

1. 对安全较为重视,常结伴旅行

受身体素质、体力等方面的限制,女性旅游消费者在选择旅游产品时往往对安全方面的考虑比较多,对于提供专项安全服务的旅游产品,他们尤其感兴趣。在我国,有相当多的传统女性由于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特点,陌生的旅游环境、混乱的社会治安等安全问题都会让她们望“游”止步,所以这部分女性旅游者在选择旅游产品时,偏向于以团体的形式出游以增加旅行途中的安全系数。根据英国酒店管理集团Premier lodges的一项调查:42%的女性在外出旅游中为人身安全担心,75%的女性声称选择酒店的条件之一是酒店是否重视顾客安全。

2. 对价格敏感,注重产品的实惠与细节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女性要顾及家庭、社交等多方面的开支,并且受女性天性所决定,她们往往挑剔、细致、耐心,在开支上精打细算,在购买时“货比三家”。在旅游途中,尽管女性的购买次数要远远的多于男性,但在消费金额上却一直低于男性。传统的中国女性都比较节俭、内敛,同时女性旅游消费者在生活和工作中都必须要兼顾家庭、社交等多方面的开支,因此,他们在购买旅游产品和服务时往往精打细算,对物美价廉的产品有着浓厚兴趣。在旅游产品的购买过程中又要“货比三家”,经过反复比较之后才决定购买。

3. 对购物较为迷恋

女性是天生的购物狂。购物对每个年龄阶段的女性来说都是有着强烈的吸引力,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女性地位的提高,购物对女性的吸引力也在不断地增加。大部分研究表明女性在旅游过程中往往热衷于购买旅游纪念品、礼物以及珠宝和服装等。女性购物原因有三:其一,女美,她们热衷于购买各种服装、珠宝、化妆品等装扮自己,使自己年轻漂亮是她们的主要购物目的。其二,女性拥有多样化的角色,她们在购物时,不仅购买女性用品,还购买男性用品、儿童用品、家庭用品等等。其三,女炫耀,旅游途中购买的旅游纪念品通常成为她们向相关群体炫耀自己旅游经历的证据。香港被称为购物者的天堂,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每年到香港旅游的女性游客,其在购物上的消费占其旅游总花费的一半以上。

4.旅游消费需求的特殊性

女性由于性别、体力、心理的原因导致她们在旅游消费过程中需求的特殊性。在去哪儿网的100多万条酒店点评中,有68%是女性用户提供的。旅游专家对女性撰写的酒店点评进行分析发现,女性对酒店的关注点包括安全性、整洁度、枕头和被单的材质、沐浴用品、方便的晾衣服处等。相对于男性注重便捷度而言,女性的旅游消费需求显得十分特殊。

二、女性旅游消费行为变化趋势

(一)、出游率的变化

我国女性旅游者的出游率近几年来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旅游已经成为当今城镇女性每年的必修课。一方面是因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女性的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等不断提升,大部分城镇女性在经济上已经取得独立,她们完全有能力外出开展旅游活动;另一方面,现代家庭生活的高度电气化把妇女从繁杂的家务中解放出来,使她们有更多闲暇外出旅游,尤其是一批高学历、高收入的白领女性,更是希望能够接触丰富多彩的世界来放松自己,开阔眼界。华坤女性调查中心完成的一项专门针对城镇女性的调查显示:都市女性有了余钱,选择旅游所占的比例最高,占到,高于保健、文化教育、美容等;此外,由于女性在家庭生活中还充当着母亲的角色,很多女性为了增长孩子的阅历和知识,丰富孩子的生活,每年都会陪同孩子外出旅游,这也为女性外出开展旅游活动提供了机会。

(二)、在旅游决策方面的变化

1.信息搜集渠道的变化

在互联网还不发达、信息技术还不普及的时代,电脑对于很多家庭来说是一件奢侈品,这使得女性旅游者主要是通过人际交流的方式来搜集信息,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到旅行社去,通过旅行社相关工作人员的介绍、和旅行社工作人员的交流来获取信息;二是从经常出去旅游的人那里获得信息。相对于男性旅游者而言,女性旅游者的从众心理特别强烈,当听到有人特别是亲朋好友说他们去的地方哪里好玩儿时,她们通常会充满兴趣的上去询问,然后根据他们的经验来组织安排自己的旅游活动。但是,现在随着家用电脑的不断普及以及女性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选择通过网络来搜集旅游信息。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年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网民中女性比例已经上升到,网上购物开始成为女性的新宠 ,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用网络来查询旅游信息、预定旅游产品。根据去哪儿网2011年针对网站5955万月独立访问用户的调查数据显示,有四成女性选择在网上查阅酒店信息来预定酒店,六成女性选择在网上预定机票。

2.在旅游决策中的地位变化

过去由于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女性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中的地位都十分低下,在旅游决策中大都是由男性占主导。近几年来随着女性社会地位、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在家庭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她们在旅游度假中的话语权开始不断提升。根据去哪儿网2011年关于女性旅游趋势调查显示,女性在旅游决策上所占的比例已经从65%上升到85%,女性往往都是旅行目的地、旅行线路、酒店和交通工具等方面的重要决策者。

3.旅游目的地选择上的变化

由于时间和金钱是制约旅游者外出开展旅游活动的两个重要因素,在我国经济还不发达的时代,女性旅游者由于受上面两个因素的制约,在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通常会就近选择,尤其是离家比较近的观光型的旅游目的地往往是她们的首选。近几年来,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经济能力以及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女性在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不在局限于家庭附近,她们更青睐轻松的都市休闲或者海岛旅行,而融合了健康、休闲、美容、购物等元素的游程更容易让女性旅游者“快乐埋单”。根据携程网的调查显示:从女性旅游人数排行来看,人气最高的十大国内旅游目的地是三亚,杭州,九寨沟,丽江,厦门,上海,青岛,杭州,成都,北京。最受女性欢迎的境外旅游目的地分别是香港,新加坡和首尔。由此可见,女性旅游者更加倾向于浪漫、购物气息浓厚、充满文化气质的旅游目的地,而且她们的出游距离也越来也远。

4.旅游方式选择的变化

以往女性主要是跟随团体、采取包价游的方式外出开展旅行活动。随着旅游方式的不断多样化以及女性地位、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阅历的不断丰富,传统的“组团式”旅游已经无法完全满足现代女性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她们在旅游方式的选择上越来越多样化。根据国内知名网站携程网对网站上女性游客的调查结果显示:自由行是女性旅游者最喜欢的旅游方式,有半数以上的女性游客选择自由行的产品,自由搭配交通方式、酒店和当地游项目。无定点购物的团队游和半自助游也是非常受女性游客青睐。

(三)、旅游消费方面的变化

1.消费能力日益增强

随着女性社会地位、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女性旅游意识不断增强,旅游条件也不断成熟,女性开始逐渐加入到旅游的大军中来。尽管男性在旅行上的消费还大于女性,但是近几年来差距开始大大缩小。去哪儿网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成都等城市的800多名旅游者进行调查的数据显示:2009年女性在旅游上的平均花费为3584元,2010年平均花费为4300元,消费能力提升了20%。2009年男性在旅行上的花费为4108元,2010年此数字为4482,提升比例仅仅为9%。2011年、2012年女性在旅游上的花费还会进一步提升。

三、女性旅游消费行为影响因素

1、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是指女性进行旅游消费的持续的、稳定的内在心理倾向。 它从内部更深刻地影响着女性的旅游消费行为。包括生活方式、长时间的工作压力、旅游动机、旅游态度以及女性所扮演的角色与地位。生活方式会勾画出一个人在社会中的行动和兴趣的形式。它会影响人的实际购买行为。比如拼搏型的女性会比较注重于工作成绩和事业的发展,而享乐型的女性则可能更倾向于没有工作压力的旅游消费。现代社会,随着内、外部竞争越来越激烈,由此而产生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而且,收入越高压力越大。所以,一旦有外出旅游的机会,减压的目的就超越了其他,升为主要旅游动机。而女性进行旅游购买和接受旅游服务时,往往会结合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角色和地位来考虑,比如作为母亲,女性会考虑孩子的教育问题而做出旅游的打算,而作为领导,女性所购买的旅游产品的档次和内涵会要求更高。

2、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是指社会性和文化性对旅游者消费行为的无形引导。当女性旅游者进行旅游决策时,一般会以自己的亲戚、朋友、同事、邻居等作为参照,这些人就是参考群体。她们总是比较信赖参考群体的亲身经验或介绍,认为这样既能降低购买风险,又能通过产品的购买达到心理上和地位上与参考群体的平衡。社会阶层是社会中相对持久和同质的部分。同一社会阶层的女性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经济基础和文化背景,所以在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方面也会比较接近。这体现在旅游消费过程中中,她们在产品品牌、信息搜集渠道、传播媒体等选择上有近乎一致的表现。而不同社会阶层的女性在消费行为各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所以她们在选择旅游景点类型、交通工具、住宿设施等方面也有显著的区别。因为她们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的悬殊,文化教育程度不同。所以高阶层的女性如企业老板、白领们多数倾向于高雅而有意义的旅游活动、富有诗意的环境等。而较低阶层的女性如个体户、企业普通员工则多喜欢感性的主观体验,更青睐于感官刺激的活动项目,如民俗风情。

3、产品、营销因素

旅游企业的产品以及营销因素会极大地刺激女性的消费感官,促使其产生旅游消费行为。它包括产品广告、产品信息传递渠道、促销措施、产品质量以及服务质量。旅游广告是旅游者接触最多,对社会生活影响最大的营销方式。通过广告,女性了解旅游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以及特色,了解产品的预订和购买方式,形成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偏爱,旅游产品信息传递渠道包括商业环境和社会环境。商业环境的盈利性质让旅游者很难相信所传达信息的真实性,而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家庭成员、亲属和朋友。他们的宣传让人很信赖,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女性旅游消费的选择。这也是旅游者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它会让旅游者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偏爱进一步加深。而产品促销的措施则会让偏爱变成实际的行动,比如上门服务;赠送纪念品、旅游地特产、风情画册;数量折扣;免费使用;会员优惠等都会刺激女性旅游者的购买欲望,产生购买行为。

4、自身条件

自身条件是指女性旅游者的个体客观条件,包括职业、受教育程度、闲暇时间、收入等。个体客观条件的优劣多寡,关系到女性的旅游消费行为能否实现以及消费质量。其中,职业和教育存在着很大的相关性。女性的受教育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她们的决策方式和购买行为。职业决定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及收入水平、闲暇时间,决定了她们对旅游产品的选择。收入的高低决定女性消费水平的高低,并影响其消费结构。一般情况下,高收入女性会在购物、娱乐方面花费较大,而经济条件差的女性旅游者花费主要集中于食、住、行等基本消费方面。

5、家庭因素

家庭对女性旅游消费行为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没有孩子的年轻女性而言,由于没有负担,她们外出旅游的机会较多,而且在旅游消费上花销也比较大。一旦有了孩子,出于为孩子考虑,她们外出旅游的机会较少,即使外出旅游,她们在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以及购买行为上往往会优先考虑孩子。

泰国旅游满意度表现在哪里

一、引言

会展旅游是城市旅游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实际上是以城市会展业的发展为载体,在城市中举办各类展览会、博览会、交易会、招商会、学术交流会、庆典、节庆活动等的过程中,完成对特定会展群体的旅游产品设计和服务,满足他们在参会过程中对住宿、餐饮、交通、游览、购物、休闲、娱乐等的旅游需求。国内会展旅游的发展历程要晚于国外,理论界普遍认为,我国会展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即改革开放后才逐步兴起,9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于国际惯例接轨。从99年至今是我国会展旅游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特别是随着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海99《财富》全球论坛、2001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年会、上海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广州的“广交会”、深圳“高交会”、上海“世博会”、西安“世园会”等各类国际性、专业性会议和展览的举办,学术领域对会展旅游的研究逐步增多起来。目前国内文献总体来看,其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1)城市会展业与旅游业如何互动发展;(2)对城市会展旅游的管理模式探讨;(3)对城市会展旅游的竞争力评价;(4)对典型展会进行实证分析;(5)城市会展旅游市场开发的策略等方面。整体来看近些年会展旅游市场开发研究走向更多视角,但研究依然缺乏更细致的实证研究,在微观层面上缺少对会展参与者的有效细分,参展商、购买商、会议人员、商务人员、普通游客等不同的群体存在着不同的旅游需求,有效区分他们的旅游消费特征能够使旅游企业更有针对性的提供旅游服务产品,基于此通过会展参展商进行调查,分析和总结他们旅游消费行为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

二、对西安会展参展商的调查分析

2013年3月至4月期间,选取了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的两个展会进行了实地调查走访,分别为2013年3月13日至17日的第16届中国西部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制博会)及2013年4月5日至9日的第17届西洽会,对参会的参展商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访谈涉及了来自北京、上海、重庆、浙江、安徽、广东、江西、湖北、河北等十几个省市的参展商,其中近80%受访者年龄主要集中于25岁至40岁,有20%左右在40岁至60岁之间,男性受访者占多数约为79%,女性占21%。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西安会展参展商的旅游消费行为存在以下一些特点:

(1)住宿选择以快捷酒店为主

在调查中发现住宿价格在100元至300元范围内的快捷酒店是参展商的首选,近90%的参展商选择了格林豪泰、如家、汉庭、七天等快捷酒店,在住宿选择因素调查中由“单位安排”的占21%,“距离会场较近”占22%,,“以前住过对酒店比较了解”占26%。这也基本反映出参展商的住宿选择倾向,他们希望选择价格合理,基本设施齐全,且距离展会交通方便的酒店,对每年前来西安参会的展商更倾向于选择过去有过了解的酒店。

(2)参加展会期间的出游态度积极

在调查中有42%的参展商是中首次来西安参加展会,且由于忙于准备展会的相关信息和活动而未能提前搜集和了解西安各旅游景点的信息,但访谈中他们多数人表示只要有时间愿意到西安四处转转。在向参展商询问对展会期间参与旅游持何种态度时,近91%的受访者表示在不影响展会工作的情况下非常赞同或赞同进行旅游活动。有60%左右的受访者表示本次除了参加展会还准备了出游计划,主要的出游目标集中在西安周边知名的景区景点,如选择兵马俑、华清池、大唐芙蓉园、翠华山风景区等的占了绝大多数,一方面是由西安知名景区景点的吸引力所致,另一方面由于多数参展商公务在身,参展外的闲暇时间较短暂,受访中绝大多数表示展出完能够腾出来游览的时间仅有两三天,只能选择一些知名且交通便捷的景区景点游玩。

(3)对西安饮食有了解且愿意品尝更多本地小吃

一些受访者虽然是第一次来西安,但对西安的小吃和饮食习惯已有一定了解,多数人能够回答他们知晓的西安小吃,如饺子宴、肉夹馍、羊肉泡馍、臊子面、糊辣汤、凉皮等,并表示愿意利用展会期间品尝到更多的美味本地餐饮。

(4)吃、住、行仍然是主要消费支出

在调查中发现在展会期间参展商的主要消费仍然以吃、住、行为主,参观游览、娱乐、购物等消费考量较小,一方面由于展会时间所限,参展商的主要任务是希望通过展会推出自己的产品,因此多数人表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展会中,无法顾及旅游和安排自己的购物娱乐等消费,另一方面,我们在走访中也发现旅游企业特别是旅行社、旅游景区几乎没有介入展会,当询问整个展会过程中是否有旅游社前来接洽时,多数人表示并没有获得这方面的信息,23%左右的人表示如果有旅行社安排出游,他们愿意考虑,同时还有12%的人表示要看时间是否能排开。

三、对西安会展旅游市场的发展建议

会展旅游业是作为会展业与旅游业的交叉地带,如果我们用公式来看待会展旅游业,则会展旅游业(C)=会展业(A)∩旅游业(B),因此会展旅游市场的开发和扩展应当有二个途径,第一是增大A,则C增大,即利用各种途径和渠道结合城市旅游资源做大会展业的规模和总量,这样使更多的会展人群能够成为潜在的旅游人群。第二是增_,就是变会展人群为旅游人群或加大旅游业对会展业的渗透,让旅游相关服务机构参与会展承办,服务不同的会展群体;基于此西安要大力发展会展旅游应深刻从会展业和旅游业两方面做足功课。

(1)完善会展的硬件设施和各项服务设施

西安现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绿地比克国际会展中心、陕西国际展览中心、大唐西市、西部车城等五大场馆,并在2011年3月成立了西安市会展业服务中心,这标志着西安在会展服务体系上逐步完善和优化。但在具体的会展策划、组织、运营的过程中,还有很多有待提高的地方。如在实地走访第16届中国西部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制博会)上发现,存在着进场秩序混乱,场馆标识太少,志愿者服务不到位等问题,一些参展商在调查中谈到,展位设置混乱,对展出的产品类型分区不明显,一些小商贩为推销产品混入其中,导致展览的整体质量良莠不齐。一些展商还谈到展馆内没有明确的卫生间标识,且卫生间存在卫生状况差的问题。这些都反映出西安会展发展中还有很多细节工作和组织服务需要不断完善,才能吸引更多参展商办出更为出色展会。

(2)转变旅游企业在会展中的角色定位

会展活动期间由于需要涉及到全体参会人员的吃、住、行、游、购、娱等,作为会展主办方其重点精力放在会展场所的布置、会展主题的宣传、策划、会展活动的组织等方面,如果完全包揽吃、住、行、游、购、娱全过程,往往力不从心,因此,作为旅游企业合理介入会展业,充分发挥旅游企业在会展中的服务优势。转变旅游企业的角色定位就是要从过去传统的“滞后接待、被动受益”变为“超前接待、主动出击”,变“会展局外人”为“会展策划人”。 旅游社应当针对西安会展业的人群特征,制定不同的旅游服务和产品设计,结合展览、会议的活动时间、主题、群体的类型等详细制定服务计划,提前做足功课,提早向与会人员做好宣传,吸引他们参与旅游活动。旅行社应发挥自身组织接待能力的优势,与会展组织方共同策划,做好相关与会人员的迎送、会展期间的代办业务、娱乐、游览、景区讲解等服务,既让与会人员感到省心省事,同时也实现了旅行社的经济效益。旅游景区也应在会展举办的前期就将景区列入计划旅游线路中,并积极宣传或利用展厅设立咨询服务台等形式进行主动营销。

四、小结

泰国旅游满意度表现在哪里

关键词绿色饭店;绿色消费;消费行为;认知度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9)08―0034―06

1引言

旅游饭店作为旅游产业中高消费的场所,占用和消耗了大量自然资源,被认为是能源消耗大户和大量污染物的排放者。因此,其经营管理模式和消费方式改革与创新是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绿色饭店是一种新的理念,它是指在饭店建设和经营管理过程中,坚持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理念,以节能降耗和促进环境和谐为经营管理行动,为消费者创造更加安全、健康服务的饭店而绿色饭店的建设不仅靠饭店自身的努力,也需要顾客的积极配合,如果没有全员参与的意识,动态中的绿色饭店是不可能达标的。本文从旅游饭店顾客对绿色饭店认知着手,探讨如何更有效地推动我国绿色饭店的建设。

2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绿色饭店的观念及评级制度在国外早已推出,如美国推出的《绿色旅馆指南》(Greening the LodgingIndustry),加拿大在1998年推出的《绿叶酒店评级制度》(Hotel Association of Canada-Green Leaf Eco-ratingProgram),以及由联合国生态环境计划赞助的《绿叶基金会》(Green Leaf Eco-rating Program)等,都致力于将环保的理念融入到饭店的经营与实践中。在亚洲,泰国也已经有相关的评级制度;而在我国,2003年由中国饭店业协会推出了第一个《绿色饭店行业标准》,2006年国家旅游局颁布实施《绿色旅游饭店标准》,2008年3月1日我国又开始执行《绿色饭店国家标准》。虽然制度和标准有了,但这对消费者产生了多大的影响,消费者对标准及措施反应如何,目前国内还没有深入的研究。本研究从上述标准中抽取部分与消费者相关的条款编制成问卷进行了探讨。

在印度,卡曼・曼那克托拉(Kamal Manaktola,2007)针对顾客对绿色措施的态度和行为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他们发现印度的顾客有了一定的环保意识,在服务相同的情况下会优先选择环保型旅店,但不愿意为此支付额外的费用。针对这一问题很多学者提出,许多消费者并非不关心环境问题,但由于收入有限,在实际做出购买决策时,实用主义就会占上风。根据美国芝加哥大学顿・考西(DonCoursey)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在影响人们绿色消费的诸因素中,收入是最重要的因素。一旦人均月收入达到5000美元以上,人们就会花钱在改善环境方面,进行绿色消费。我国学者的研究也有同样的结论,来自北京的一项调查显示(2001),家庭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人对5%的绿色产品溢价一般不接受。此外,教育水平对绿色消费行为也会产生较大影响。范・李额和敦兰普(Van Here&Dunlap,1981)的研究结果表明,年轻、受过良好教育、政治上比较自由的人群比其他人群更关心环境。我国的研究也表明,教育水平高的一组消费者对绿色产品溢价接受能力更强。那么消费者的个人特征与其对绿色饭店的认知和消费意愿存在何种联系,台湾的叶碧华等人(2004)都对绿色饭店与顾客的消费行为做了相关的研究。

根据消费者行为理论,再综合以上学者的研究成果,建立如下研究架构:

本研究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架构,提出下列研究假设:

H1:饭店是否推行环保会显著影响顾客的住宿选择

H2:顾客对绿色饭店的认知会影响其消费意愿

H3:顾客的个人特质会影响消费意愿

H4:顾客的个人特质会影响绿色饭店认知

H5:顾客的个人特质会影响推行环保的态度

3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

为了解消费者对绿色饭店的认识及绿色环保措施的认可程度,2008年6月至9月期间,课题组随机对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广西、广东、贵州、海南、福建、青海、浙江的20个城市的国内饭店顾客进行了问卷调查。

根据研究需要,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设计调查问卷,此次调查的内容涉及顾客对绿色饭店的认知和对绿色环保措施的认可程度,以及顾客的个人特质与绿色饭店的认知和绿色环保措施的认可程度关系等3方面,所有问题均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备选答案根据李克特7分量表做适当的调整,予以不同的分值来反映程度的差异,通过分值的大小来分析我国饭店顾客对绿色饭店及其绿色措施的实际认知程度。对调查结果运用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及检验,获得相关分析结果。为检验被测者回答的信度,在选项中有意设置了反相问题,由此剔除部分无效问卷。

样本的回收情况:调查共发放了5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78份,有效率为%。回收问卷自成样本,每一份问卷都代表着一种结果,反映的是一种现实状况,从抽样推断角度看,此结论是可以代表、说明总体的,因此本次调查有积极意义。

4调查结果分析

4.1基本资料分析

此次被调查的男性占55%,女性占45%。年龄方面,20岁以下占6%,21―30岁占41%,31―40岁占34%,41―55岁占18%。受教育程度方面,高中及以下为38%,大学为55%,硕士及以上为7%。收入方面,月收入2000元以下为38%,2001―3500元为38%,3501―5000元为15%,5000元以上为8%。职业方面,公务员为9%,企业职工为43%,文教科技为6%,自由职业为14%,其他为28%。每年住店次数方面,3次以下的为29%,4―6次的为30%,7―10次的为16%,11次以上的为25%。顾客住宿主要目的方面,公务活动为41%,旅游观光为22%,探亲访友为5%,其他为32%。住店主要类型方面,二星级以下为21%,三星级为41%,四星级为23%,五星级为5%。根据以上数据可推测本次调查主要为常住中档饭店的中青年企业员工。

4.2消费者对绿色饭店和绿色消费的知晓程度

为避免后面的题目选项对绿色饭店和绿色消费的知晓程度的影响,本问卷一开始就问及是否知道什么是绿色饭店和绿色消费,用A表示没听说过、B表示听说过但不清楚、c表示大概知道、D表示很清楚。通过频次分析,各知晓度百分比如表1:

从统计结果看,消费者对绿色饭店和绿色消费都不是很了解,尤其是对于“绿色饭店”消费者知晓 程度更低。

4.3顾客选择住宿评估要素分析

关于消费者选择饭店住宿的主要考虑因素,江佳蓉提到8个主要影响因素,它们分别是:饭店周边交通是否便利、饭店收费是否合理、饭店的配套设施和服务是否方便齐全、饭店内部环境是否整洁优雅、饭店是否有促销活动、饭店外观是否新颖、饭店是否提供免费早餐、饭店员工是否友善。除此之外,本研究又增加了饭店的品牌声望和饭店是否推行环保两项因素,并根据各评价要素的重要程度,用李克特7点量表,以1表示很不重要、7表示很重要,让饭店顾客选择。统计结果按重要性大小排列如下:

由此可看出,影响消费者选择饭店的主要因素为饭店员工是否友善、饭店内部环境是否整洁优雅、饭店收费是否合理、饭店的配套设施和服务是否方便齐全、饭店周边交通是否便利这5项因素,而饭店是否推行环保不是消费者选择饭店考虑的主要因素,但从统计结果看大多数消费者已经具有一定的环境意识。

4.4顾客对需要配合的环保措施的认知

用李克特7点量表测量消费者对需要配合的环保措施的认知,以1表示完全反对、7表示完全同意。从统计分析结果看,人们对节电、节水、垃圾分类回收、使用再生纸、提供绿色食品、使用挤压式清洁剂持赞同的态度;对使用野生动、植物持明显的反对态度;对客房使用多次用洗衣布袋、有环境计划书的态度不明确;而对不必提供“六小件”和不必每天换布草持反对态度,但不同顾客的态度差异很大。

4.5顾客对饭店推行环保的态度

用李克特7点量表测量消费者对饭店推行环保的态度,以1表示完全反对、7表示完全同意。从统计结果看,人们对饭店推行环保原则上是认可的。

4.6顾客的消费意愿

从统计结果看,大多数人都愿意配合并支持饭店的环保行动,但对价格仍然较敏感。

4.7顾客对绿色饭店的认知、态度与消费意愿的相关分析

从相关系数分析结果看,节电、客房环境管理计划书、设分类回收垃圾桶、提供绿色食品对顾客选择饭店有影响;节水、节电、不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品、客房环境管理计划书、提供绿色食品与顾客对价格的认可有一定的影响;人们对节电、客房有环境管理计划书、设置分类回收桶、提供绿色食品等措施与愿意配合程度的相关性高;但不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品、不必每天更换布草和使用多次使用的洗衣布袋会影响顾客的再次消费意愿。

4.8顾客个人特征对绿色措施认知的影响

为了分析样本资料各项差异的来源,以检验两个以上母体平均数是否相等或是否具有显著差异,本研究又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针对8个消费者属性因子(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职业、住宿次数、住宿目的、住店类型),对饭店采取的绿色措施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将分析结果整理见表7,加粗数值为显著性P

4.9顾客个人特征对推行环保措施态度的影响

为检验两个以上母体平均数是否具有显著差异,又针对8个消费者属性因子(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职业、住宿次数、住宿目的、住店类型)与顾客对饭店推行环保措施的态度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将分析结果整理如下表,加粗数值为显著性P

5结论及建议

5.1结论

综上所述,得到以下结论:(1)饭店是否推行环保虽然不是消费者住宿选择的主要因素,而是参考因素,但也可作为饭店宣传的卖点;(2)顾客对绿色消费的认知和对绿色饭店的认知都不高,说明我们的环保教育还不够,尤其是具体到行业的绿色消费教育有待推广与加强;(3)人们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和耳闻的环保措施支持配合度较高,但对绿色饭店的特殊环保要求不同消费者的反应差异很大,如不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品、不必每天更换布草和使用多次使用的洗衣布袋等方面有相当一部分顾客不支持,这说明还需通过绿色消费教育或政府的政策引导来促使消费者配合饭店的环保措施;(4)在顾客对饭店绿色措施认知程度与消费意愿的关系方面,除了客房使用再生纸、不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品、不必每天更换布草和使用多次使用的洗衣布袋外,两者基本是正相关的,即顾客对饭店的绿色措施认知度越高,其消费意愿就越高;(5)顾客对饭店推行环保的态度越支持,其对绿色饭店的消费意愿就越高;(6)顾客的个人特质对不同环保措施的认知程度有差异,尤其是年龄、受教育程度、住宿目的这3个特质对部分绿色措施的认知差异相对多些;(7)不同性别、年龄、职业、住宿次数、住宿目的、住店类型的顾客对绿色饭店的消费意愿存在差异,但不同学历和收入的顾客对绿色饭店的消费意愿没有显著差异,这一结论与某些学者以其他商品为样本得出的结论有所不同,该点有待商榷。

5.2建议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